“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些關鍵詞正在廣東變為生動實踐。全省迄今累計建成綠道18019公里,越來越多城鄉居民享受到這份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
要拓展綠道健身、教育、經濟、生態、歷史、審美等多元價值,改變目前綠道多數為一般性的徒步健身和自行車騎行這種較為單一的形式,創新具有一定主題功能的多樣化項目,提升綠道運動品質,并以此為特色吸引更多綠色休閑運動愛好者。
綠色發展是經濟、社會、生態三位一體的新型發展道路,是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始終堅持把保護生態放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位置,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推動綠色發展。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然成為社會共識并轉化為積極行動。作為全國經濟大省和資源能源消費大省,廣東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推進“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以“珠三角森林城市群”為綠心,以粵北和粵東粵西兩翼森林城市為生態屏障,闖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要深刻領會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徹底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觀念,轉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形態。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必須咬緊牙關,爬坡邁坎。要加強綠色宣傳教育,讓環保和綠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要培育綠色消費觀念,引導城鄉居民追求綠色低碳的品質生活。
堅定不移推動工業產業綠色化。采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相關綠色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和機器人等綠色產業,加快打造高效、節能、環保的綠色產業發展先進示范區;采用更高的技術標準、實施最嚴的環保要求,發展沿海經濟帶臨港工業、大項目。
堅定不移推動農業產業綠色化。依托特色產業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綠色農業產業帶。結合全省各地生態環境、自然環境、資源條件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照“標準化、品牌化、集約化、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推進“三品一標”(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發展,加快建設綠色生態農業強省。
一要重視規劃設計的整體性和科學性。加強對綠道建設中涉及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生態各種資源及影響因素的論證及研究,從科學的角度,重視綠道建設與城市規劃、土地空間規劃、生態規劃、交通規劃、體育規劃以及人們現代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協調和諧,使綠道真正成為人們向往的生態休閑運動場所。
二要優化綠道的布局結構。加強城市之間、城鄉之間、城市與社區之間、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之間、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綠道網絡結構與功能的優化,建立起居民可便捷參與的綠色休閑運動網絡。
三要挖掘綠道新價值。拓展綠道健身、教育、經濟、生態、歷史、審美等多元價值,改變目前綠道多數為一般性的徒步健身和自行車騎行這種較為單一的形式,通過綠道運動數據庫、綠道運動技術等方面的考量,為不同人群設計多種綠道,創新具有一定主題功能的多樣化項目,提升綠道運動品質,并以此為特色吸引更多綠色休閑運動愛好者。
四要完善法律法規。依托珠三角綠道網規劃建設和《綠道規劃設計導則》,加快制定和細化相應的綠道法律政策及行業標準,促進綠道建設的規范和發展。
五要多方協同參與。引導全省不同城市地區的合作,通過資源管理部門協調、行業組織聯盟、資金籌集和公眾參與等,提高綠道建設與管理的深度與廣度,讓廣東綠道建設成為綠色發展的典范和“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