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污染源普查的沖刺之年、收官之年。排放量核算結果初報、基本確定廣州市污染源普查數據庫、基本完成污染源普查等節點的工作環環相扣,當前普查工作進入產排污核算攻堅期,此次舉辦培訓強調的“對象全、數據準”是打好這場攻堅戰的關鍵。
水環境是城市品質的縮影。無論是從提升城市形象還是從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數來說,改善城市水系的水質都是無法回避的議題。對已經形成污染的水域,需要重拳打擊偷排漏排、“散亂污”“黑污染源”等違法現象。強力整治違法污染行為,短期內會對一些產業帶來影響,但“毒瘤”一日不拔,便會日漸長大,越是往后處理,成本將越大。因此,該清拆的清拆,該關停的關停,需要全力以赴,敢于較真碰硬,不能拖延、不留情面、不留死角、不計成本。
一方面,要全力打擊違法行為,堵住一切可能的污染源頭;另一方面,對正常生產生活帶來的廢水污水要有長遠眼光,充分考慮未來的發展空間,做好做足規劃設計。
部分老城區污水橫流的背后,是管道標準不一、污水處理廠太小,甚至部分地區沒有配套設施。這與當初規劃鋪設污水集納和處理設施時沒有充分預測城市發展速度和規模有關,也與當初的城市管理規劃不夠長遠、漠視設施配套建設有關。
污水的生產規模跟當地經濟發展、企業和人口的集聚密切相關。當前不少地區都在補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的短板,制造業相對發達地區的管網建設任務往往更重。筆者走訪一些鎮街了解到,經濟相對發達的鎮街建設任務也可能存在明顯的不同。石灣鎮跟周邊地區相比,較早重視管網建設,該鎮污水處理設施比較完善,任務比較輕,對推進相關污水處理工程較積極。這背后其實是城市管理者的態度和意識。